欢迎访问龙岩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2021年8月31日   在线投稿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科协简介 公告通知 重要新闻 科学普及 学会活动 科技人物 基层动态 政策法规 科普博览 科普惠农 文件下载
j 龙岩市科学技术协会 >> 萍 关闭窗口
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2/5/16 浏览次数:81567


                                          向科学家学习 向科学家致敬 ——弘扬科学家精神,“5.30致敬了不起的TA”
       编者按: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为迎接5.30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到来,龙岩市科协近期将以“5.30致敬了不起的TA”为主题,重点关注一批闽西籍或成长在闽西、工作在闽西的科学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事迹和感人故事,在科协网站、科普公众号、科普e站、科普场馆等进行广泛宣传、集中展示,激励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时代重任,不断奋斗前行。

      【闽西科学家的故事一】

                                                                    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在兰州大学黄建平教授的办公桌上摆着四张特殊的照片,那是对他成长过程中有着关键影响的四位老师。从1978年考入大学时对大气科学一无所知,到1988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一步步走上科学研究道路,黄建平认为自己对大气科学的热爱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2003年,响应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号召回国,从此黄建平扎根西北,变地域特色为科研优势,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一句真心的承诺、一次赤诚的选择,对应的是黄建平十八年的坚守奋斗。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到西北去,为国工作”
      回首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黄建平觉得最幸运的是遇上了祖国不懈奋斗、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事业顺应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这对黄建平和他的同龄人来说是难得的机遇。第二年,黄建平从西宁七中毕业后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黄建平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取得了大气探测专业和天气动力专业双学士学位。
      毕业后,黄建平被分配到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端起了“铁饭碗”。祖籍福建漳平的黄建平,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方家乡工作是老家亲人们的夙愿,可他却并未止步于此。工作两年后,黄建平相继进入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学习,并成为丑纪范院士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为了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黄建平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单位继续深造和工作。
      2002年的圣诞节,黄建平盯着一封长达六页的信出了神。这是一封来自祖国的信,一封来自母校兰州大学的信,来信人是黄建平的博士生导师——丑纪范院士。在信里,曾经的恩师悉数了国内大气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在信的末尾丑院士写道:“如果可以,希望你能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为国工作。”
      恩师的来信让黄建平坚定了自己回国的决心,“和国内相比,国外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好的太多。在国外生活工作的12年,生活悠闲,工作稳定,但总感觉成天隔着玻璃看天,缺少了自主意识,有梦想难以实现。”黄建平觉得只有回到自己的祖国,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挥到极致。
      带着理想和报国的激情以及对西北这片土地的眷恋,2003年,黄建平回到兰州大学。从此,他便扎根西北,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的发展奉献了自己近二十年的心血。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回国后的黄建平出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在回到兰大以后,黄建平还是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2004年以前,兰州大学大气学科,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甚至面临着一级学科博士点被“摘帽”的挑战。
      黄建平没有退缩,他凭靠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他认为,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如果在这里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学科,黄建平决定从建设观测站的基础工作入手。经多方考察选址,观测站建在了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那时榆中校区刚建不久,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由黄建平团队的同学们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去。大气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闭建荣是2002级学生,他的本硕博都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完成,对当时的艰苦仍旧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
      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终于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CEOP),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气溶胶、云、降水、陆—气相互作用等长期连续综合集成观测的空白。在观测站获得的实测数据资料基础上,黄建平及其团队系统开展沙尘气溶胶传输特性研究,揭示了东亚沙尘气溶胶的传输路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亚洲沙尘气溶胶半直接效应的干旱化作用。该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潜心育人 引领方向
      在团队成员眼中,黄建平是一个“拼命三郎”,他养成了每天清晨5点起床的习惯,看文献、思考问题、给学生改文章,即便在出差途中也闲不住,不是看相关科研的书就是修改报告或文章,节假日也还在工作。
      高强度的科研工作让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但令他欣慰的是,他已经培养出30多位优秀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其中7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王鑫是黄建平带出来的首届博士生,2010年他们在我国北方6省区46个观测点开展了大范围季节性积雪中黑碳含量的大型野外观测试验,这填补了我国在季节性积雪中污染物对积雪消融影响的研究空白。“基于实地采样观测有力地反驳了国外学者关于北极冰雪融化是我国的主要责任的无理指责。”王鑫说。黄建平会定期约学生散步,了解研究进展并解决他们的疑惑。在和李积明操场上遛弯过程中,黄建平给了还在研究生阶段的他一个研究方向:激光雷达云特性反演算法开发。
      如同一双“透视眼”能够看清墙背后的东西,“在大气科学中,运用雷达接收的回波信号可以反演云层中的水滴数量、大小及其垂直分布等,进而可以推演出云层降水能力、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阻挡能力等,这对评估大气中的水循环、能量循环及其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李积明说。
      一直以来,黄建平都想要通过研究数据和结论来唤醒国际社会对于干旱半干旱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视。他提出全球升温应控制在1.5℃以内,这一研究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他解释:“全球升温2℃,我们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就要升温4℃,很多的动植物就会死亡,农作物产量大幅度降低,河流会干涸。但如果控制在1.5℃,我们则升温3℃,虽然只相差1℃,但很多动植物就不会惨遭灭绝,这是非常重要的1℃。” 
                                                                     想国之所想 急国之所急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新年的喜悦。武汉疫情形势严峻,看到全国人民都在支持武汉,黄建平觉得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该做点什么。
起初,黄建平想亲赴武汉疫情一线,观测生物气溶胶。但在严密的疫情管控下,计划不能成行。每天看着不断攀升的感染人数和恐慌的民众,黄建平感到忧心忡忡,“明天又会有多少人感染?”“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他希望能够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来回答这些问题。
      黄建平想是不是能像气候预测一样建立一个预测系统,为全球疫情发展及时提供科学预测预警,为政府制定管控措施、医疗资源分配、交通出行和社会经济活动等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
      想到这里,黄建平马上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征求意见,“现在疫情很严重,有没有人愿意跟着我研发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预测系统?”刚听到这个消息的学生有点懵,“当时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一直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他们从未将自己与公共卫生、生物科学领域联系在一起。
      黄建平还征求了课题组黄忠伟、陈思宇等老师的意见。虽然预测研究的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知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目前的工作进展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但这一提议还是得到了师生们的积极响应。一个临时团队组建起来,大家很快投入到系统的研发工作中。
      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努力和不知多少次的失败,2020年5月,“全球COVID-19疫情预测系统”由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发布,基于动力-统计方法建立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在北京新发地、郑州、南京等地疫情预测中得到有效检验。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获得的成绩,而是通过这件事,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家国情怀,就是要用所学为国家做奉献,我想科学报国的道理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黄建平说。
                                                                                                                        (本文来源: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福建龙岩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38052号-1  闽公网安备35080202351420号  访问量:3560783
主办:福建龙岩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龙岩大道1号市行政中心东附楼4层  邮编:364000
电话 :0597-3213020  传真:0597-3213011  电子信箱:fjlyskx@163.com  技术支持:创高科技